小 i 导 读 近日,“中国—中亚工业合作基础与展望”研讨会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召开。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中国前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特邀专家于洪君在会议上发表题为“互利合作求发展 ,守望相助共安全”的主旨演讲,指出中国与中亚的合作在能源、基础设施、贸易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中亚五国内部仍面临资源差异、发展不均衡等挑战。于洪君强调,中国作为中国—中亚合作的主
2024年12月04日小 i 导 读 在彭博社等美国主流媒体承认对华科技限制效果不佳的背景下,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高级顾问兼中国商务和经济董事项目主任甘思德(Scott Kennedy)近日在《外交事务》撰文,对美国对华科技战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美国对华科技限制措施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可能削弱美国自身。他警告特朗普政府的脱钩策略可能导致美国更加孤立,并强调应加强多边合作,避免全球经济规则逐底竞争
2024年12月08日小 i 导 读 2024年12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王毅、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努尔特列乌、吉尔吉斯共和国外交部长库鲁巴耶夫、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外交部长穆赫里丁、土库曼斯坦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梅列多夫、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外交部长赛义多夫在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共同举行中国—中亚外长第五次会晤。会晤后,六国外长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声明。 联合声明中指出,将不断完善中国—中亚
2024年12月04日小 i 导 读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失序、国际舆论撕裂和观念分歧、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大战迫近论”应运而生,其叙事逻辑极具危险性,值得高度警惕。为此,《国际观察》邀请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黄仁伟,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唐永胜,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宋德星,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
2024年12月03日小 i 导 读 在全球安全形势日益复杂和多元化的背景下,构建安全共同体的理念不仅是对传统安全观念的深刻反思,也符合当今国际安全环境的迫切需求。对此,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学系助理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秘书长祁昊天撰文,深入探讨安全共同体理念的演变价值及现实意义,强调随着全球安全环境的变化,协商型安全共同体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全球安全挑战,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4年12月09日小 i 导 读 1971年7月,基辛格第一次秘密访华,在时代大潮的推动下挥起了砸破中美坚冰的第一镐。50多年后,基辛格这个名字似乎已成为了“中国通”、“知华派”、中美间“桥梁”的代名词。如今,斯人已去,中美之间依然需要如基辛格那样,坚持不懈维护和促进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有识之士。澎湃新闻推出“寻找‘基辛格’”系列报道,美国黑石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和共同创始人苏世民(Stephen A.
2024年12月10日小 i 导 读 当地时间2024年11月6日凌晨,特朗普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宣布胜选。四年之间,局势陡然逆转。备受争议的特朗普为什么争取了更多选民?这背后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哪些变化?“特朗普主义”未来会和特朗普一起回归吗?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校长讲座教授郝雨凡近日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特朗普的强势回归与美国社会的变化密不可分,这代表了“自由主义思潮过度发展后,民众自发纠偏的一种历史趋势
2024年12月10日12月7日上午,“2025前沿交叉区域国别研究-全球变化下的智慧城市”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202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浙江外国语学院城市国际化研究院、港湾海外联合主办,同时也是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体系的组成部分。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兼智库办主任、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栋教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区域国别学
2024年12月12日小 i 导 读 日前,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任贾庆国应邀在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以“崛起中的中国及其对外关系挑战”为题做了讲座。贾庆国教授指出,中国的崛起给全球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给中国外交带来了诸多挑战;要想打消其他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担忧和警惕,需要鼓励对外交流,讲好中国的故事。 本文约1500字,读完约5分钟 11月10日,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历史
2024年12月09日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承办的2024年“知行中国—中美青年菁英项目”于2024年6月15日在北京启动。6月17日上午,2024年“知行中国—中美青年菁英项目”学者、布鲁金斯学会布朗教育政策中心高级研究员兼主任迈克尔·汉森(Michael Hansen)一行10人访问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郝平在临湖轩会见来宾,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宁琦陪同
2024年07月01日小 i 导 读 2024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出席2024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开幕式并发表演讲。 王毅表示,一年来,元首外交书写恢弘新篇章,引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取得新突破,推动命运与共、同球共济的历史潮流;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促进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潮流;同发展中国家合作树立新典范,汇聚全球南方联合自强的团结潮流
2024年12月18日小 i 导 读 随着11月28日萨摩亚独立国总理菲娅梅·内奥米·马塔阿法结束对中国的访问,今年已有六位小岛屿国家领导人访华。当前学术界对冷门小国的研究仍显不足,尤其是小岛屿国家研究尚未获得与其战略地位相匹配的学术重视。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22级博士、东盟国家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原瑞辰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翟崑就此合作撰文,从区域
2024年12月16日小 i 导 读 11月,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与日本首相石破茂举行了会谈,双方或希望共同应对特朗普2.0带来的不确定性。对此,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副教授张云撰文分析中日关系在特朗普2.0背景下的发展趋势,指出中日关系已逐步从以美国为中心的模式,向更加自主和独立的方向发展。张云强调,双方应摆脱美国因素的干扰,推动建立更加稳定的建设性战略关系。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发
2024年12月13日小 i 导 读 从“City不City”成为网络热词,到“China Travel”持续圈粉,这一年,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12月17日,在中国官方发布全面放宽优化过境免签政策后,“下一站,中国”话题又火了。 一张小小的签证,背后是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努力。“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热情友善是中国人的待客之道,开放包容是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方式。欢迎更多的外国朋友来到中国、看见中国、感受
2024年12月19日小 i 导 读 特朗普的当选对中美关系意味着什么?华侨大学副校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林宏宇撰文探讨了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及其“美国性”对中美关系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他认为,尽管特朗普的当选与中美关系没有直接关系,但其政策理念和实践可能对中美关系产生积极效果。 短期内,特朗普通过加征关税等手段推动美国国内改革和经济转型,这对中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长期来看,特朗普的“美国性”将削弱美国的国际联盟力和领导力
2024年12月17日共有 2,171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145 页 当前第 135 页 |